志愿同行,书写战“疫”青春——@长大生环学院青年志愿者

发布时间:2020-04-11 责任编辑:范楠楠  来源: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工办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你们青年人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交出了合格答卷。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向他们和奋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的广大青年致以诚挚的问候。

 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在“史上最长”寒假中,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奉献精神,用爱心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坚固防线。

 青春战“疫”,微光成炬。长大生环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也是其中的一个微光,他们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贡献自己的点滴力量。

 在基层战“疫”防线上,青年志愿者们彰显了有生力量。学院青年志愿者们向各自居住的社区、村镇主动报到,听从安排,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政策宣传、科学普及、疫情监测、排查预警、扶危济困等工作。他们承担了信息员、测温员、调解员、宣传员等诸多角色,服务于基层抗疫工作第一线。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要有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更要刚健勇毅,尽自己的能力为战疫贡献力量。” 2016级学生党员施立萍、宋佳、陈珺为代表的党员志愿者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寒假期间,她们一直工作在乡村抗疫工作第一线,挨家挨户进行防护知识宣传、人口数量和健康状况统计,协助材干部进行数据录入、监测等,以实际行动认真践行青年大学生党员的初心使命,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意义。

2016级学生党员宋佳(一排右四)和寨里村志愿服务队伍合照)

 

  (2016级学生党员施立萍同学发挥“90后”新生代力量受到小七营村表彰)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2018级学生罗志军在这场疫情防控大战中,更是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寒假期间,他在湖南省桂阳县协助当地村干部、党员在交通检测点值班值守,成为出入关卡的“守门员”,亲身感受到当地党员干部不畏风险、积极作为的精神。正是被这种精神感召,罗志军目前返回居住地郴州市北湖区后,又主动参与了企业复工复产抗疫检查监督等工作。“我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永远是一个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党,我一定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8级学生罗志军协助郴州市北湖区石头峽社区进行企业复工复产抗疫检查)

 

 在战“疫”的外围增援上,青年志愿者们彰显了服务力量。疫情当前,没有人是旁观者,人人都是责任者。学院有120余名同学担任了疫情防控信息员,负责每天对班级同学进行疫情间的信息排查,督促同学们每日进行健康打卡、及时汇报身体健康状况、居住地变动情况等,大力号召同学们带头做好居家防护和防疫知识宣传,间接支援战疫防线构筑。

 2017级学生李仁杰联系组织他的8位高中同学一起,通过微信、QQ空间等社交平台,发起募集防护物资、支援湖北的爱心活动,共募集善款14148.71元,采购医用防护服100件、医用外科检查手套11600只、医用护目镜50副、医用橡胶手套9箱,分别发往了湖北省孝感应城市人民医院、武汉第三人民医院、湖北第三人民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同仁医院。

(2017级学生李仁杰同他所募集的防疫物资)

 

 “作为一名大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抗疫奉献一份力量,为社会做点事情,我们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有价值。”2016级成建勇、帅泽祺、郑涛、刘欢等12名学生,自愿提前上岗生产实习,协助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生产等工作,助力企业开展复工复筛查。

(曾经被保护的孩子们如今成了民众安全的“守门人”)

 在这段同心抗疫的日子里,生环学院青年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刚刚入校半年的大一学生亦是如此,无论是身处在湖北,仍坚持挨家挨户做抗疫宣传的2019级学生谢良帅,还是因不被居民理解而受到委屈、仍默默服务于防疫工作的2019级学生涂亮,他们和所有的“00后”一样,在疫情的大考中经历了一次成长。

 “如果你是一颗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了未来的人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美丽?”翻开这本雷锋日记,这些文字穿过半个世纪的时间,仍具有震憾心灵的力量。

 志愿精神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体现。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还是回归平静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每个青年大学生都要充分认识到,在未来的岗位上,需要承担的责任比现在重得多,需要我们不断锤炼理想念,更要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过硬本领。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地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发扬志愿者精神,传递温暖,激发爱心,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作者:范楠楠

审核:全湘燕

版权所有:长沙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洪山路9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