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化学院工程学院始建于1978年。2004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成立生物工程与环境科学系,2022年更名为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2024年,学院获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院下设生物工程系、生物制药系、应用化学系,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生1025人,硕士研究生35人。
学院目前开设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应用化学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十三五”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
学院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63人,其中专任教师53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3名、副教授(或副高职称)12人,博士41人、硕士12人。有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湖南省现代农业(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1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1人,湖南省自然科学杰青1人,湖南省“三区人才”2人,湖南省科技特派员1人,湖南省百名科技创新人才1人等,特聘湖南省“百人人才计划”特聘专家1人和湖南省海外名师4人。
生物学学科是我校特色优势学科,2018年入选湖南省首轮“双一流”建设应用特色学科(验收结论:建设成效显著),2022年入选湖南省“十四五”应用特色学科。学院拥有首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省高校产学研基地等10个省级科研、教学平台。
学院紧密对接长沙生物与医药产业重大需求,在动植物品质调控及其资源高值化利用、抗肿瘤原料药和细胞免疫治疗药物研发等领域取得系列成果,形成了以“一品、二药、三‘鱼’”为特色的科研、教学和育人成果。“一品”是指绿色投入品:与湖南渔美康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渔美康公司)合作,优化了绿色投入品的生产工艺,开发了低氮、低碳、低磷的功能性绿色水产养殖投入品,提升了水产动物品质、降低了养殖水体的氮、磷、碳的排放;“二药”是指抗肿瘤原料药和细胞免疫治疗药:与湖南欧亚药业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安罗替尼等抗肿瘤原料药及关键中间体产品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与湖南思为康医药有限公司合作“第四代安全性CAR-T细胞疗法转化”项目获2021年湖南省留学人员创业大赛一等奖;“三‘鱼’”是指鳜鱼、甲鱼(中华鳖)和娃娃鱼(大鲵):与湖南天劲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金驰大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褚武英教授等与长沙美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突破了三“鱼”资源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开发了多款生物活性肽等新产品。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省级项目66项,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51项,其中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1项,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湖南省优秀青年基金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7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8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17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40余篇,授权专利31项,出版学术著作6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4项。
学院全方位协同培养生物医药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果显著。近三年来,学生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等各级各类奖124项,发表SCI收录等学术论文44篇,获国家级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8项,呈逐年增长趋势。现已培育和孵化大学生创业公司9家。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90%以上,考研录取率逐年上升,其中2023年31.4%,2024年33.5%,2025年38%,考取985或211高校所占60%。300余名毕业生到方盛药业、圣湘生物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就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和中高层领导,为长沙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贡献了力量。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年度报告显示:学院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过硬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95%。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日报、中国教育报、潇湘晨报、红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学院教书育人优秀事迹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
(更新时间: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