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信息门户

学工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环保创客”三下乡|在乡土文脉中播种文学新绿

发布日期:2025-08-04


七月的风裹着莲花的清香掠过肩头,长沙学院“环保创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7月11日带着“文绿融合”的初心踏上了益阳山乡巨变第一村的土地。这片因周立波《山乡巨变》而闻名的乡村,六十年前以文字镌刻下农业合作化的时代印记,如今正以遍布村落的书屋为支点,续写着新时代的乡土叙事。这场扎根乡土的三下乡之旅,团队在墨香萦绕的书屋间,开启了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绿色发展的深度对话。

图为“环保创客”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清溪村村委会前合影

这一座座承载着文学脉络的文化地标,以墨香为底、乡韵为骨。这21座书屋是政府与旅游集团合作,由精心挑选的居民楼改造而来,不仅打造了特色文化景点,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提高了清溪村常住人口数,实现了“文旅+就业”的创新推进。“环保创客”队员们在书屋前擎起横幅,锚定“文学赋能生态”路径——借书屋的文化引力,解码了“书香+低碳”的共富密码,让文学滋养与绿色行动在乡土土壤里交织生长。

图为团队成员在贾平凹清溪书屋开展环保读书会后留影

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是国内首个以当代作家签名书为核心的“国字号”文学地标,馆藏有莫言、王蒙等作家捐赠的4.7万余册签名图书,以“折本书籍”为建筑意象融合了益阳传统农舍风格与“书山”意象,在这里,4.7万册签名图书不仅是文学的载体,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城市与乡村的精神纽带。

周立波故居旁的主题书屋,是村里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这间保留着当年陈设风格的书屋,书桌、煤油灯、藤椅等装饰都带着年代感,不同的是多了几台银灰色的有声阅读设备。竹影透过木窗洒在设备上,午后三点,设备会准时播放《山乡巨变》的方言广播剧,电流声混着蝉鸣,成了村里独特的背景音。团队体验了有声阅读设备,通过互动体验,探索乡村文化传播新路径,让经典文学在传统与科技融合中焕发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在周立波故居听有声书

  在刘慈欣书屋的阅读角,团队中几位刘慈欣书迷相聚于此,即使是早已阅读过的文字,仍能将她们拉入这科幻的世界里,暮色漫进书屋时,她们才惊觉已经坐了整整一下午。合上书的瞬间,远处稻田与荷塘里的萤火虫忽然亮起,像无数个被唤醒的星舰推进器。原来所谓“常读常新”,从来不是文字变了模样,而是我们带着不同的生命体验靠近它——就像此刻,清溪村的泥土气息混着墨香,让那些关于宇宙、文明、人性的命题,都长出了带着稻穗清香的根系。

图为实践团成员阅读书籍

在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的展厅内,两面展墙以书籍为砖,砌出“文”“学”二字的立体形态;米色墙印着“每个人心中都应深藏一部文学作品”,红色墙呼应“在这里找到属于你的‘那一部’”。37万册签名图书构筑的文学圣殿里,每本书都是作家与读者的精神契约,而这面“文字之墙”,正邀请人们在书页间打捞属于自己的文学答案。

离开之时,回望暮色中的清溪村,书屋的灯光正沿着村子田间的小径漫延。我们曾以为是带着文学走进乡土,却在书屋与村庄的相融中,看见乡土本就是文学最深的根脉。那些藏在族谱褶皱里的故事、浸在茶油香里的童谣,与书架上的经典共振成奇妙的和声。当车轮碾过清溪村的石板路,终于懂得三下乡的意义:不是将书本搬进村庄,而是让文字顺着田埂扎根,让文学的新绿从乡土文脉里破土,在每个晨昏的炊烟中,长成属于这片土地的风景。


一审:林涵

二审:姚玲

三审:全湘燕